一年一度的寒食清明,是华夏祭奠祖先的日子。为了追忆亲人寄托思念,诗人们会写下怎样动人心魄的清明佳作呢?
话清明
春雨潇潇,繁花飘零,一年一度的寒食清明,是华夏儿女祭祀祖先的日子,清明节时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为追忆亲人寄托思念,诗人们会写下怎样动人心魄的清明佳作。
诗歌周邦彦
周邦彦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钱塘人。元丰初,游京师,七年献《汴都赋》,为宋神宗所赏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著有《清真词》,后又名《片玉词》。﹃兰陵王﹄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。隋堤上,曾见几番,拂水飘绵送行色。登临望故国,谁识,京华倦客。长亭路、年去岁来,应折柔条过千尺。闲寻旧踪迹,又酒趁哀弦,灯照离席。梨花榆火催寒食。愁一箭风快,半篙波暖,头迢递便数驿,望人在天北。凄恻,恨堆积,渐别浦萦回,津堠岑寂,斜阳冉冉春无极。念月榭携手,露桥闻笛。沉思前事,似梦里、泪暗滴。
周邦彦是钱塘人,即今天的浙江杭州,他来到汴京城之后,因为身为一个著名音乐制作人,所以跟当时天后级的女歌手李师师,关系特别密切,他还为李师师量身订作过一系列的流行歌曲。李师师在当时非常的有名,连当朝皇帝宋徽宗,都忍不住要时时微服私访听李师师唱歌。这中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生动的故事。
但到近代时期,包括像王国维在内的一些学者,已经用很多的证据来证明,周邦彦创作的这首著名的《兰陵王》,应该跟李师师与宋徽宗没有什么关系。最重要的根据就是时间上不对。
《兰陵王》,到底好在哪里?美在哪里?
这首《兰陵王》,美在情景交融。景的主体是杨柳依依,情的主题是离情别绪。“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。隋堤上,曾见几番,拂水飘绵送行色。”宋代汴京的隋堤,在开封城外三里,是当年隋炀帝,开通济渠、沿河筑堤、遍植杨柳。所以每到暮春三月,尤其是清明前后,柳树成荫,柳荫成行,而且柳絮飘飞。
动人的春光,让人眷恋的京城。词人周邦彦却不得不挥手告别,这个美丽的地方。“登临望故国,谁识,京华倦客。”京城再繁华再美丽,现在也已经跟他没有关系了。隋堤上除了美好的柳色和春光之外,只有词人冷冷清清地再回首。最后一次遥望,他眷恋的故都。
回首周邦彦的一生,从24岁他第一次入京,到63岁最后一次离开京城,中间整整隔了40年。40年的时间,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,有晋升的喜悦,有漂泊的凄凉,也有爱情的甜蜜。所以当他在离去之前,最后一次回望汴京的时候,他说“登临望故国,谁识,京华倦客。”一个“倦”字,饱含了他40年来,人生的辗转沉浮。
倦顾太清
顾太清(1799年-1876年),名春,字梅仙,满洲镶蓝旗人。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,被誉为"清代第一女词人"。顾太清多才多艺,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、词、小说、绘画,尤以词名重士林。晚年以道号“云槎外史”之名著作小说《红楼梦影》,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。
临江仙
·
明前一日种海棠
万点猩红将吐萼,
嫣然迥出凡尘。
移来古寺种朱门。
明朝寒食了,又是一年春。
细干柔条才数尺,
千寻起自微因。
绿云蔽日树轮囷,
成阴结子后,记取种花人。
对于中国古代女性而言,绝世的才华和美满的爱情似乎总是很难两全,然而”清代第一女词人“顾太清却是一个例外。她的笔下,总是流淌着深深的爱恋和浓浓的哀愁,在这个传奇才女眼中,清明原本是个美丽的节气,她与挚爱的丈夫奕绘一起亲手种下海棠花,谱就了一曲曲关于爱的美丽诗篇。
1835年清明节的前一天,顾太清和丈夫奕绘一起,亲手在她居住的天游阁的庭院前面,种下了几株漂亮的海棠花。并且写成了一首,《临江仙·清明前一日种海棠》词。
“明朝寒食了,又是一年春。”海棠花种下的时候,是清明前一天,寒食马上就要过去,又迎来了清明节。那清明节正是暮春时节,在顾太清看来,海棠花含苞欲放的明艳,才昭示着春天的真正的到来。虽是刚刚种下的海棠花,显得有些纤细和柔弱,但是“细干柔条才数尺,千寻起自微因。”终有一天会繁花盛开。
海棠花,是顾太清与其丈夫爱情的见证。丈夫离世后,顾太清更是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失去爱人,痛彻心扉的思念之情,如“听,黄鹤楼中三两声。仙人去,天地有馀青。”后世读来,依然被深深感动。
爱
无论是历经人生波澜的周邦彦,还是抒发对爱人思念之情的顾太清,又一年清明寒食,总是能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思绪。他们将情绪寄托在诗词中,让后世回味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