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球思维 适用于企业和产品的战术思维
目标不一定是按照顺序各个击破,也不是根据难易度往前推进。而是寻找一种可持续的节奏感,要有延续性,整盘思维,动态的看待每一个目标和机会。
不要因为一个眼前的目标急功近利,而失去后续的机会,取舍得失都是为了更大的图景和版图。
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模型 有的放矢的节奏把控
奇点邻近的时候,最大的困境可能来自于整体框架性的瓶颈,这时候不是要再把专注度集中在内部治理,产品优化,而是对外部的目标客户,整体战术方向和表现形式,进行重构,来克服瓶颈,跨越鸿沟。
感触最深的矛盾——逻辑VS脾气
为什么对这样的点特别有感触,因为刘自鸿老师也不断的提到,不管有多少的商业模式、定理和方法,核心在于你的逻辑。
你得出的结论不重要,重要的事是你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是否正确才重要。
有很多人连续成功,有很多人连续失败,不是因为智商不行、情商不够,而是路径依赖在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上,不管怎么走,都是重蹈覆辙。
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这十大矛盾,其实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矛盾,每一个矛盾背后,都是关于逻辑和理性决策,战略认知的一场博弈。如果从思维上失败了,那么不论有多少理论,都还是会回归路径依赖,走向失败。
举个例子
2017年7月,作为初创公司,我们从原有的商业地产领域已经较为成功的公司孵化出来,核心主攻互联网+个性化度假村的模式,探索S2B2C对于度假旅游市场以及房地产的重构。(在那个时期没有叫做S2B2C,以共享经济定义,整体产品基本与S2B2C相似,目前整体方向转向此研究融合)
作为成功后的连续创业,我们提出了像蔚来汽车一样,用互联网的方式把这个度假村做出来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针对目标客户进行了无数次的争论,包括对于如何筛选出可以进入体系运作的小B,而不是投资客,如何形成整体的市场发酵。
当时整个团队处于一个极端分裂的两派时期,大多数时候的争论,都是脾气大的一方,压制弱势一方,但是却又不能明确的得出一个结论。讨论甚至到后期加入了很多的人身攻击。
在这个时候,我意识到,脾气没有办法在创业公司解决所有问题,这是我们从已经成熟的公司里面带出来的坏毛病。
引入“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”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引入了“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”重新对目标客户进行了梳理。
在整体分析过程中,我们发现,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产品如何针对大量的的市场客户。
然而作为初创公司产品来说,我们发现了,实际上的鸿沟比我们想象中的早,所以犯了阶段性的错误,落入了阶段性陷阱。
第一阶段实际的跨越是从技术爱好者到产品尝鲜者的跨越,而非向早期大众的跨越。
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,整体的战略方向专注于核心的网红,度假旅游意见领袖等,收缩整体战线,最小化产品模型,早期更加专注于去满足这类早期使用者的满足和感受,而非满足大众的基础感受。
这样,在价格敏感度上,整体方案战略梳理上,打法调整上,都完全改变了整体团队的状态,实现了逻辑大于脾气的整体整合,不仅让大家心服口服,也更加明确了推动整体的计划和方向。
所以当我们将几个模型打通,从更高的维度来看:
火箭模型+桌球模型其实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方法论。
从战略上,战术上和思维的维度,将企业每一个周期需要什么样的侧重点,如何打战,如何调整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。
只有足够的逻辑性,才能避开脾气陷阱,避免陷入非理性的误区。
精彩观点:
1. 信息技术的发展,都在围绕人的本能追求而变化,从未脱离过两点:
①便携性。我们希望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想看的信息。
②愉悦感。用更大的屏幕呈现更强的视觉冲击力。
2. 做新技术,一定要去找饥饿感更强的公司。他们在现有的市场占有率没那么高,希望尝试新技术,寻求突破。
3. 创新技术如何选择商业模式?要根据实际情况,结合技术的特质,去选择一些传统思维中不太建议的方式,可能会有奇效。
4. 我们应该如何面临巨头的竞争?商业世界很多时候,不是大鱼吃小鱼,而是快鱼吃慢鱼。
5. 新技术推向市场,不仅要关注功能。因为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功能,更多是情感,而情感的本质是艺术。
6. 经验是增值的利器,但也可能是创新的绊脚石,只有将两者有效融合,科技创新才会实现最大价值。
7. 要把层级拉平。创新的乘法效应是,实现这件事情要求所有层级都是做乘法,只要有一层是零,结果就是零。
8. 逻辑大于脾气,是所有成功的企业和个人共有的特质。
9. 既要埋头干活,也要抬头看路,这个路就是看第二步,第三步,未来很长时间,是不是因为眼前这个决定,影响到很多事情。
10. 永远都会有人在怀疑新的事物,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方式,并且持之以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