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本书精彩纷呈的故事里,你将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周鸿祎,和一段激荡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史。你绝对听说过的名人、大佬、纷争,都带着烟火气,在书中一一走来。而前行的困惑,创业的苦恼,学习的体会,你也都能找到共鸣和答案。
一、生于70年代
热衷发明
周鸿祎出生于70年代,因为父母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,他的大部分童年时光,在郑州测绘局家属院里度过。和那代人一样,他被放养着长大,行动很少约束,想象力不受限制,天性在自然状态中尽情释放。那时物质贫乏,日常除了摔泥巴、滚铁环、弹玻璃球,他们只能自己找乐子,不知不觉竟培养了极强的动手能力。有邻居从上海带回了泡泡糖,小孩子为之着迷,纷纷开始研发泡泡糖的制作秘方,最终用面筋和牙膏,成就了小小发明。他们还用手电筒和玻璃,复制出了简易的露天电影场。在这样的日子里,他的好奇心,创造感,每天都在不停地生长。
“革命”教育
见证诸多政治风波的父亲,对周鸿祎的成长要求格外简单,不惹麻烦,成绩好就行。父亲很重视他的教育,很早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。那时虽然书籍材料匮乏,父亲却会就地取材,利用各种大字报、革命标语教他识字。每天父亲骑车带他去买菜,一路上就对着墙面上的标语,一个字一个字教他朗读,买菜回来他也就熟练掌握了那些字。所以,他那时记了一肚皮的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“深挖洞、广积粮”……
没有“听话”小红花
小时候,留着小平头,身材干瘦的他,做不了“孩子王”,只能做别人的“跟屁虫”。他说自己是非主流儿童,从来没有得到过“听话”的评价。和小伙伴一起追跑打闹时,他经常把别人的衣服抓破,不得不拿回家,让本已忙于缝纫的母亲,紧急加班帮着缝好。伟人逝世,大人神色凝重扎花圈,他因为花圈上小花好看摘着玩,害得母亲大惊失色。他说自己很像电影《看上去很美》里的主人公方枪枪,始终也没得到听话的“小红花”。
二、好成绩与熊表现
另类老师
1977年,经历跳级、转学之后,周鸿祎进入了郑州的黄河路第三小学,上二年级。在学习上,他把父母的期待完成得不错,成绩优异。但纪律上,他调皮捣蛋,自由散漫,简直是老师的心腹大患。上课说话、小动作,点名,罚站,被粉笔砸,被尺子打,简直是家常便饭。
后来,他遇到了另类的老师王芙蓉。她温柔耐心,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。发现周鸿祎上课画画,她友好询问,夸他画得真不错,后来,还和他探讨自己的画作。这位另类老师的态度,让周鸿祎完全放下对抗,暗下决心好好学这个老师教的数学。在父亲的指导下,数学的种种问题他都烂熟于心,解题飞快。
爱上阅读
虽然课堂表现透出一股“学渣”味,但是周鸿祎的成绩始终不错。他甚至觉得学校的功课,用三分之一的精力就绰绰有余,经常感觉吃不饱。所以,他爱上了阅读。开始,没有儿童读物,他只能看大人的书,革命书籍,古典名着,虽然字都认不全,但连蒙带猜,居然也练就了“快速阅读”的童子功。小学三、四年级时,美术老师给了他一个机会,去学校图书室帮忙整理图书,他突然接触到了各种国外翻译而来的儿童读物,争分夺秒地读。他说,当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消失了,幸福得身心俱醉。
校园闹剧
小学毕业周鸿祎考入了重点初中郑州八中。虽然成绩完全不打折扣,但是学校的纪律他仍然无法执行。课堂外,打架少年的江湖,他去掺和一脚;课堂上,他的作画习惯依旧,给大卫画上眼睛,给玛丽加条裙子,书本插图都经受了他的再创作。画完了自己的书,他还帮别人画,最后带动了全班的配图热。其余时间,也在女生那刷刷存在感,在流行歌曲中体会着朦胧的情愫。
初识计算机
初中三年里, 除了凭借智力竞赛的契机,把郑州八中图书馆各种书也看了一遍,周鸿祎的生活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——计算机第一次走进他的视野。
那时,父亲的单位分来一个做计算机工作的大学生,叫李朋德。李和他投缘,每次去他家都聊起自己的工作,讲起刚安装的计算机,惹得他神往不已。因为父亲单位也开始引进计算机管理,家里就有了关于Basic语言的书,他自己揣摩着,学习着,深深为之着迷。
1985年,上海发行了第一份计算机报——《少儿计算机报》。他刚得到信息,就迫不及待让家里订购了一份。第一份报纸送到时,附送了一张彩色的键盘纸,那时他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键盘和电脑,小心翼翼地和父亲一起把它压到写字台玻璃板下。从那以后,他常常在玻璃板上模拟打键盘。当时,报上有些人开始发表程序,比如后来创立光速创投的宓群,创立携程的梁建章。每次报纸送到,他都不舍得一下看完,而是慢慢品味。他说,生活尽管沉闷,但他的心已经沉入了计算机的世界,深不见底。